迷因是生活必不可缺的一部分

喝水補水,喝迷因補腦。

當最尷尬國家代表隊選手兼職經營迷因粉專,會激發出什麼樣的火花?

2019最不令人期待的螢幕初登場,迷因傳腦的管管今天要帶給粉絲們更多迷因的新想像。

訪談精華


對你來說,迷因是什麼呢?

迷因的組成,一開始是由單一個人,用自身的經驗去透過一段文字跟很荒謬或是很浮誇的圖片,然後把它組合起來。

因為很多其他人也感同身受,因此藉由單一跟單一的傳播之間,到現在演變成一種次文化。

你認為世界上最早的迷因是?

我覺得這個要看定義。

我們現在認知的迷因其實是從網路時代開始崛起的,台灣的迷因真正開始紅起來的時候大概是龍大(好色龍)開始在翻譯一些,他所謂的梗圖,那其實就算是迷因的一部分。

還有譬如說,我們以前有一個地方叫台論台灣論壇TWBBS,簡稱台論,已於2012年停止運作。是台灣知名的BBS網路論壇,內容以大眾話題為主,也有八卦版、ACG和成人內容。類似巴哈姆特或是伊莉討論區。,那時候其實有很多「圖戰」,就是會貼很多不同的圖,然後配文字這樣。這是我們覺得台灣迷因崛起比較早的時期。

你覺得迷因=梗嗎?

不太算。

因為梗算是迷因的一個部分。迷因應該算是梗然後再加上傳播途徑、圖像化,把梗給展示出來。梗是一個形象,然後迷因是傳播這個形象的媒介。

舉一個迷因界的專業術語?


專業術語用講的好像不太符合現實,一般我們不會講出來。

比如說「sad boi」就是boi,它不是boy這樣子,或者是zucc,就是get zucced。可是通常我們不會唸出來。

為什ㄇ要叫迷因傳腦?

那時候其實沒有太多特別的想法,就是剛好想到這個詞,然後就想說把它貼上去。

我們那時候其實不知道台灣怎麼翻譯迷因這個字,那時剛好想取一個中文的名字,然後就看到這兩個字,可以去做一個聯想這樣。

迷因題材大多來自哪些網站?

我們獲取的範圍算還滿廣的,從Facebook上的一些專頁、有時候會去找一些Tumblr上的來作。

基本上我們的範圍是用搜尋的,有時候會配合某個scenario去找,有時候是生活上自己想到。或是說看YouTube或看一些其他的媒材的東西,然後再把它擷取出來這樣子。

粉絲投了一個不好笑的meme跟一個dead meme,哪個會讓你比較不想放在粉專?

不好笑的。

因為我們都是那種不太從主流意見的人,然後,有時候有些dead meme雖然已經很廣泛了,但是它有些新的情境,我們也不會管它是不是dead meme,基本上還是看我們爽。

為什麼之前會突然想用直播?之後還會再直播嗎?

名義上是破四萬讚,我們那時候就用一個名義說,破四萬讚就有一個特殊活動。

可是其實我們那時候就是想發垃圾,所以那時候就投錢買飲料啊,還是搭捷運之類的,就是很沒有意義。

不過還是有人會看就是,就覺得很荒謬。之後可能還是會po啦,不過也要等適當時機。

舉幾個你認同的本土迷因?

右腦:大家現在普遍比較知道的大概就是那個「我全都要吧」,還有那個光頭葛格應該也算是一個meme,這幾個是我比較喜歡的。

左腦:我比較喜歡的是跟台灣本土的文化比較有關,像我比較特別偏好的就是,比如說台語的諧音這一類的,就很有鄉土意味。

覺得台灣迷因跟外國迷因有什麼不一樣?有什麼比較特別的地方?

我有一個觀點是,其實長輩圖也算是迷因的一種形式。我覺得這就是台灣比較特別的地方,我們的中年人很喜歡用這一類的形式去傳播他們的一些想法。

對於歐洲法律將有可能限制迷因有什麼樣的看法?你認為大家將如何因應?

我覺得大家只會把限制迷因這件事情當成是一個迷因,然後持續地去作創作。我覺得這並不會有太大的一個實質上去箝制的一個效果

頂著尷尬的表情前往→迷因傳腦